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当初关于高铁的争论并非全无意义

    信息发布者:yg522533205
    2017-07-27 23:28:30    来源:北京时间   转载

    当初关于高铁的争论并非全无意义

    • A+

    • A-

    2017-07-27 15:32:13阅读 (489.1万)锐评关注  


    ——本文约1220字,阅读需3分钟

    今天上午,中国铁路总公司安排“复兴号”在京沪高铁开展时速350公里体验运营。预计今年9月京沪高铁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后,铁总将组织“复兴号”按时速350公里正式上线运营。

    而在此前的7月18日,京沪高铁进行时速350公里试验,同样引发广泛的关注。

    然而舆论场突然出现一种论调:如果当年不是有人批评高铁,高铁或许就不会降速,甚至可能现在还能更快。

    应当承认的是,中国高铁发展确实经历了波折。据2015年上市的《高铁风云录》一书披露,“ 7·23事故”及其所带来的舆论风暴给中国高铁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:一方面是高速铁路的进一步降速,另一方面就是银行进一步限贷,中国高铁几近被扼杀。

    同时必须认识到的是,在当初“7·23事故”发生后,一些媒体对问题的报道也存在夸大、片面的情况,甚至有一些媒体人直接提出“中国是否应该发展高铁”的质疑,而当时的网络环境中不少网民同样存在对高铁技术不信任的心态,因此在很多铁路系统的人看来,这是高铁遭受了“委屈”。

    然而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网站公布的《“7·23”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》,此次事故为“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、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、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。”

    那么回首看去,当初即便舆论风暴再严厉,如果高列控中心设备不存在设计缺陷,铁路系统不存在管理短板,国务院专家组的调查结论也不可能故意污蔑。

    时任国家铁道部部长盛光祖的话更能说明问题:“‘7·23’事故暴露出国家铁道部在推进铁路发展过程中,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牢、行业监管职能履行不到位、对安全关键设备上道把关不严和上海铁路局安全管理薄弱、现场作业人员应急处置不力等问题,教训极为深刻。”

    从高铁整体发展看,如果不是有当初的争论甚至是批评,中国高铁的管理水平、安全意识、把关尺度恐怕未必能达到如今的程度。如果说当初的批评全都正确是睁眼说瞎话,但如果说当初的争论全无意义没有必要,则是选择性失明。

    应该看到的是,中国高铁的发展并非是简单的铺轨造车,相比当初,高铁在技术水平、管理水平、安全保障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,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产业、技术实力的增强。

    当初的高铁跑到350公里的时速还让人担忧,今日之高铁跑到350公里的时速则有了十足的底气,这得益于中国崛起的力量,也反哺于中国的发展。

    在这样一个时刻,北京时间“锐评”(微信ID:Btimelun)倒要反问:如果当初没有关于高铁的争论,全国媒体和民众面对重大伤亡事故一律美哉乐哉,高铁顶着安全风险和管理短板一路蒙眼狂奔,这难道就对了?而如果没有外部压力,仅凭铁路系统自己闷头发展,是否能够确保走在正确的轨道上?能否有今天整体的进步?

    实际上,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无不伴随着批评和质疑,这反而促进了技术的逐步完善和产业的更加强大。那么当面对高铁这样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,究竟是无视批评一路狂奔好,还是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佳?或许每一个理性的人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了。

    想清这一点,当初关于高铁的争论,其间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